
http://www.rigzin-chenpo.idv.tw/D95.htm
利益眾生九種觀察之記要
渣巴智仁波切 著作
噶陀仁珍千寶˙貝瑪旺晴 譯釋
任何一位已受清淨菩薩戒之菩薩,除直接或間接行利益眾生外,無其餘事情,但若不了解利益眾生之方便法,則可能所作不僅未能成為利益眾生之事,且有直接或間接傷害之虞。因此須用九種觀察而行利生。
雖然本身是具戒者,但為利益某些眾生,對他人只行惡業卻具有大利益時,佛陀開許行十種惡業,因此可行的學處有:
殺生:
如果親見有人為了小利益,而造無間罪如殺害聲聞、緣覺、菩薩等聖眾。雖然本身注重因果,但對他人發慈悲心而殺害此眾生,則不但不成罪業,且增長許多福德。從前我等導師(釋迦牟尼佛)曾經轉生為大悲商主時,和五百位商人一起去大海(取寶)的途中,一個名為短矛黑人的兇殘強盜企圖殺害五百商人。大悲商主想:這五百商人全部是不退轉菩薩,如果這個人殺害了他們,他將會在地獄中住無量劫(感受痛苦),實在可憐,若我殺了這個人,他就不會墮入地獄,我自己墮地獄也是沒辦法的。這樣想了之後,大悲商主以非凡的勇氣殺了那個強盜,(以此業大悲商主不但未墮入惡趣中,而且)圓滿了七萬劫的資糧。此公案表面上看,大悲商主是造了惡業,因為他是菩薩親自殺了一個人,實際上是善業,因為他沒有牽涉私欲,暫時保護了五百商人的生命,並且究竟把短矛黑人從地獄的痛苦中解救出來,所以是極大的善業。
不與取:
若本身親見有人竊盜僧眾及佛塔的財物,而菩薩有能力,對此人發慈悲心,將財物歸還原處。則不但不成罪業,且增長許多福德。
邪淫:
本身親見未婚男女,心生猛烈貪慾非常痛苦時,在家菩薩與其交媾而引入正道,則不但不成罪業,且增長許多福德。往昔,星宿婆羅門的兒子,許多年中在林中持梵淨行。一次他到城中去化緣時,一位婆羅門女對他生起貪心,欲絕身亡。星宿婆羅門子對她生起大悲心,與她結成夫妻,(以此業而)圓滿了四萬劫的資糧。諸如此類的破梵淨行也是開許的。
妄語:
為了救度許多眾生的命,或使束縛、斷肢者得解脫,說各種方便妄語,則不但不成罪業,且增長許多福德。
兩舌:
為了邪惡師或惡友所攝受的眾生,發慈悲心講各種離間語,使他們互相遠離,則不但不成罪業,且增長許多福德。
惡口:
若某些眾生入邪道行惡業時,無法用婉轉的言詞阻止,而對他發慈悲心,用猛厲、輕蔑的態度說粗話,則不但不成罪業,且增長許多福德。
綺語:
當一些眾生心裡悲傷痛苦時,若他喜歡歌舞,唱歌等無意義之事,對其發慈悲心,以跳舞、嘻笑、樂器、唱歌等各種方式令他歡喜,而引入善道,則不但不成罪業,且增長許多福德。
貪心:
雖說意之三不善業佛陀並未開許,但為利益他人即是可行之學處,若本身親見飢餓者,但自己無可布施之受用時,對富翁或慳吝者發慈心,心想將他的食物、財富,用種種手段竊盜來並布施他人,如此貪他人之食、財不但不成罪業,且增長許多福德。
害心:
有些眾生成為上師、僧眾的怨敵,對他發慈悲心,用猛烈現象的誅法傷害此眾生的身和命,此害心不但不成罪業,且增長許多福德。
邪見:
有些眾生喜歡邪惡見行,對此眾生發慈悲心,暫時教他邪見而後引入清淨正見,如此亦可。此十種皆不成惡業,且增長許多福德。
二十戒論云:「心具此無不善」如此說,不善之根在成為爭論之因、僧眾鬥爭或許多信眾此厭惡心,又本身是初學者也不可行。